平常就是念佛,沒事就是沒事,有事的時候要怎樣去對應,是嗎?當然,念佛有佛的加持,念佛可以得到「現當二益」。

  「現」是指現生的利益,「當」是指當來的利益。所謂當來的利益,就是將來可以離開三界六道輪回,往生極樂世界;至於現在,就是可以消災延壽,增福增慧,這是比較傳統的講法。

  如果以現代的說法,就是能讓我們出入平安,少苦少惱,甚至各方面都比較順遂如意,遇到事情也能夠逢凶化吉……,這是念佛能夠得到「現當二益」的地方。

     都會有佛的加持。當然有事情的時候,要看事辦事,當盡心盡力之後,就是隨緣,平常心看待,不患得患失。人要有責任心、榮譽感,同時要有所謂的「報冤行」和「隨緣行」。

 

  「報冤行」──就是當遇到逆境,譬如東西被偷、事業失敗或人家欠債不還,要想到這不是沒有原因的,一定是生生世世以來,我們虧欠人家,現在因緣到了,所以自然別人會來討債。

 

  錢財是這樣,感情也是這樣。譬如說戀愛失敗、感情受傷,當然也是過去世我們傷害過人家的感情。推而廣之,婚姻如此,事業也是如此。所以說,逆境惡緣來的時候,我們要有一種「報冤行」。

 

  「隨緣行」──既然是償還過去我們所虧欠別人的,那就要有一種償報冤債的觀念,隨今生今世的緣去償還人家。不應該有不平、不滿,甚至積忿在心中,想要報復的心,這不是學佛人應有的心態。

 

  所謂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未來果,今生做者是。」這是就逆境來說的。

  順境的時候,要想這都是因緣和合所成就的,不是我有能力,才有如今的順境、成功。所以感恩一切,包括宿世所累積福報,也更加培養福德、創造福德,然後加倍愛惜福德。

 

  所以無論順境或逆境,都要有一種三世因果的觀念。順境要珍惜,進一步再去培養,而不起驕慢;逆境的時候,就要有一種償還冤債,隨順因緣的觀念。

 

  總之,凡事都抱持積極樂觀的態度;有責任心,有榮譽感;不要氣餒、不要悲傷、不要不平,即使在最後無可奈何的時候,也任憑彌陀的安排。

  念佛人身心性命完全歸付於彌陀,也就是說,人是非常卑微、渺小,非常無能、無力的,人生在世可以說非常的悲苦,所以他歸命南無阿彌陀佛。

  所謂「南無」,就是歸命的意思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就是歸命阿彌陀佛的意思。把我們卑微、渺小、無能無力的生命,污穢、罪惡的生命,無常、輪回的生命,歸投依靠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阿彌陀佛,歸投依靠清淨無染、涅槃寂靜的阿彌陀佛,歸投依靠永恆長住、無量壽命的阿彌陀佛。

  這個時候,可以說阿彌陀佛就是他的主人,一切苦樂禍福的背後,有阿彌陀佛在承擔、在主宰,所以凡事不論順逆,他都會想到背後所主宰、依靠的阿彌陀佛,因此就不會那麼的憂悲苦惱,患得患失。

  再者,一個念佛人的心中,總是充滿了類似阿彌陀佛的愛心和包容。因為阿彌陀佛愛我們,會觸動我們去愛別人;阿彌陀佛包容我們,觸動我們的心,也會去包容別人。

  念佛人熏染阿彌陀佛的佛心,也會流露這樣的氣息,他的貪瞋痴慢疑較淡薄,也比較不會有一般凡夫不平、不滿、氣忿、計較的心態。

  當然,我們都還是貪瞋痴的凡夫,都還有很強烈的煩惱習氣,可是對一個念佛人來講,他反觀自省的敏銳度會比較高、比較快,當習氣展現、脾氣發起來的時候,很快就會察覺。

  所以歸命阿彌陀佛的人,是活在阿彌陀佛的佛心當中,是熏習著阿彌陀佛的佛心在過日子。所以,就是念佛。

  佛是什麼?佛就是慈悲。《觀無量壽經》說:佛心者,大慈悲是,以無緣慈攝諸眾生。

  我們念佛人,念念都熏染阿彌陀佛的佛心在過日子,自然會受阿彌陀佛的熏陶,有這種心性的轉變。大家可以從這方面去思惟。

  ——摘自《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感恩的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